随着S7的落幕,整体汉室阵营和黄巾阵营在后期作战基本都绕不开战意系统,今天也有大佬通过自己的数学模型+AI计算得到了本赛季战意系统和兵力系统中设计的缺漏。
在策略游戏中,数值平衡向来是玩家体验的核心支点。《三国谋定天下》S7 赛季推出的 战意 系统,本意或许是通过差异化机制丰富阵营对抗体验,却在底层兵力模型设计上暴露出底层设计思考的缺失 —— 当策划团队将视角局限于 生产兵力 的静态数值时,忽视了 出击兵力 这一动态博弈的核心变量,最终导致黄巾与汉室阵营在沙盘推进能力上出现颠覆性体验差异。
以典型玩家数据为例,黄巾阵营凭借 3 阶战意获得的伤兵恢复机制,构建出极具压迫性的兵力循环体系:
这里计算黄巾兵力是以一个每小时粮食产量 25w,打满 200w 掠夺粮食,然后 20 粮食产一个兵,加上科技给 1.2w 兵,算出来的。
每日基础兵力 41.2 万,单次出击消耗 3 万兵力,战损 1.5 万中 15%(2250 人)可恢复至预备役,实际单次兵力净损耗 1.275 万。这种 损耗 - 再生 的动态循环,使得黄巾在 30 次出击后才因兵力低于 3 万停止行动,累计出击兵力达 90 万。反观无战意加成的汉室阵营,同样单次出击消耗 3 万兵力,战损 1.5 万全部转化为永久战损(剩余 1.5 万为存活兵力回归预备役),实际单次兵力净损耗 1.5 万。这一刚性损耗机制导致汉室仅能支撑 23 次出击,累计出击兵力 69 万,双方出击能力差距达 1.3 倍。当战意提升至 4 阶(效果翻倍),黄巾伤兵恢复率达 30%,单次净损耗降至 1.05 万,出击次数将突破 40 次,兵力投放能力接近汉室的 2 倍,形成碾压级优势。
策划团队显然低估了 可恢复伤兵 对策略模型的颠覆作用。传统兵力计算模型中,预备役 = 生产兵力 - 战损兵力 是线性递减关系,但战意系统引入的伤兵恢复,使黄巾阵营的兵力曲线呈现 阶梯式递减 特征 —— 每轮出击后,15% 的战损转化为再生兵力,相当于每次出击自带 15% 的 兵力续航 buff。这种机制在数学模型上表现为:黄巾兵力变化公式:Pn+1=Pn−12750汉室兵力变化公式:Pn+1=Pn−15000看似单次 2250 的兵力差,经过 30 轮博弈后形成累计 5.25 万的净优势(汉室总损耗 34.5 万,黄巾总损耗 31.275 万),更关键的是多额外的 6 到 7 次有效出击频率。那在沙盘推演中,汉室阵营做到战损比高达 1:1.2才能磨平这个差距,那怎么样才能做到了?引用城下一会的数据就是,汉室需要每个人每次出击都是高红王异的阵容才能做到。
当前系统暴露出策划团队的核心认知偏差:将 每日可生产兵力 等同于 每日可投放兵力,忽视了 出击门槛 - 战损回收 - 持续作战 的动态循环模型。高阶战意的指数碾压:4 阶战意使恢复率翻倍(30%),单次净损耗骤降至 1.05 万,出击次数突破 40 次,形成 兵力投放 - 战场压制 - 资源掠夺 的正反馈闭环,最终导致汉室在资源州陷入 每 出击 1 次需承受 2 次饱和反击 的战略窒息。当战意系统的设计初衷从 优化弱势方化体验 异化为 数值碾压工具,暴露的是对策略游戏核心矛盾的误判。真正的阵营平衡,应建立在 风险与收益对等 的博弈基础上。
我猜测CH设计这个机制的初衷是希望玩家保持在线人数和降低人员流失一、提升用户粘性,增加在线时长,是不是有了战意后进攻跟防守方都更累了,一方是因为兵多了,可以操作的次数多了,一方是因为对面源源不断的兵,疲于应付二、提升弱势(活跃低)盟与强盟对抗的实力,避免在资源州一边倒的情况,保持弱盟的人员流失但CH数值策划应该是没有学过基础数学的,没有想过等比数列求和这种简单的问题,更没有想过生产的兵力并不等于实际前线投放兵力的问题,导致了现在双方都难受的局面
17173全新怀旧频道已上线!推荐怀旧网游,重温老玩家故事。点此进入怀旧频道